博客來e-coupon 恐懼的原型︰分裂、憂鬱、強迫、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



博客來e-coupon

恐懼的原型︰分裂、憂鬱、強迫、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





恐懼的原型︰分裂、憂鬱、強迫、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 評價



網友滿意度:



看書是一個最快增加"經驗"和"想法"的方式

你想過的、不曾想過的,

都有各式各樣的人把不一樣的體驗分享給大家

這也是我為什麼這麼喜歡讀書的原因~

但是讀書真的不能挑食,偶爾各式各樣的書

都要稍微看一下,才不會說在些關鍵時刻

缺了判斷的依據或概念>_<

像是這次看了覺得很有收穫的

恐懼的原型︰分裂、憂鬱、強迫、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

就會是我想推薦給大家的書~

不知道就偏好而言看官喜不喜歡呢?

畢竟也要有愛才能把書看下去嘛!XD

另外附上我常用的折價券網站~

加入@Line粉絲團就能夠輕鬆拿~

推給大家試試看囉;)





小鴨 博客來e-coupon傳送門

恐懼的原型︰分裂、憂鬱、強迫、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



本週熱銷商品:





我當方士那些年(6)破印弒龍(完結)







都市傳說第二部2:被詛咒的廣告







商品訊息功能:

商品訊息描述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• 《恐懼的原型︰分裂、憂鬱、強迫、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》Grundformen der Angst



      德國心理學經典,銷售超過百萬冊,15國語言授權

      你害怕讓人透不過氣的關係?或者時時恐懼會被拋棄?

      你對日復一日的生活感到徬徨?或者對改變感到不安?

      本書帶你發掘心頭烏雲密布的原因,陪你在心理上重返現場,

      瞭解與接納恐懼,對舊傷做適當彌補,勇氣與力量將再度萌生。

      恐懼是一種警訊,暗示我們「哪裡不對勁了」,或許是一個我們不願經歷的處境,或是一樣我們不曾正面迎戰的東西,而我們用恐懼做為封條,把它封在心靈角落。心理學權威李曼醫師由恐懼的根源符應出四種人格,從中我們可以理解內心的拉扯,尋找自我與人際調解的契機:

      分裂(害怕失去自我,避免與人往來);憂鬰(害怕分離與孤獨,落得百般依賴);強迫(害怕改變與消逝,守著熟悉的事物);歇斯底里(逃避既定事實與規範,專斷自為)。

      每個恐懼都有一個前身,與我們的成長經歷有關。成年人害怕什麼、恐懼來襲時的規模與強度,都涉及童年時期的經驗,書中援引許多真實個案︰

      一個男人走進婚姻介紹所,翻閱相簿,想從中選一位最不合他意的小姐;這麼一來,她就不可怕,不會挑起他的情感。

      一位女孩始終不愛某位追求者,但她覺得不能讓對方失望,因為人家很需要她。她無法說不,她不願這麼做,當她拒絕對方求婚時,心中滿是罪惡感。

      一位三十多歲、嚴重強迫人格的女子,穿衣脫衣要花掉一個半鐘頭,洗澡要兩個小時。強迫病灶轉為害怕接觸,情況嚴重到一看到「不乾淨」的東西就覺得自己不潔。

      一名男子害怕搭乘快車(因為站與站之間距離太遠,他怕無法下車),也無法乘坐電梯、開車過橋,更怕單獨待在房間裡,唯恐天花板會掉下來。

      這是一趟人格探索的精神分析旅程。以精神分析、心理治療的知識與經驗為基礎,介紹四種人格的典型特質--受天性、童年環境、父母師長的個性、社會與規範所影響。重思我們所來自且身處其中的整個互聯的世界,將使我們的人格更趨完整與成熟。

















      • 作者介紹







        弗里茲.李曼 Fritz Riemann, 1902-1979

        心理學家及心理分析專家,慕尼黑心理研究暨治療研究所( Instituts für psychologische Forschung und Psychotherapie in München,現為心理分析與治療學院)創始人之一,並擔任該處心理分析講師,同時是心理治療診所的開業醫師。由於在心理分析上成就斐然,成為美國紐約心理分析學會的榮譽會員。

        《恐懼的原型》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一本著作。

        李曼透過心理分析,指出折磨著我們的恐懼是一種跡象,有助於我們找出生命的失衡之處,或者回顧一下生命歷程,是否某一項重大挑戰曾經令我們卻步,而這將有益於我們識破恐懼的真面目,跨越彼時的障礙,獲得新的自由,賦予生命新的秩序與責任。







      • 譯者介紹





        楊夢茹

        東吳大學中文系、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德國文學系畢業。譯有《少年維特的煩惱》等,著有《從憂鬱到豐美:歌德的精彩人生》(商務,2007年;陝西,2012年)。教過《紅樓夢》,演過廣播劇,因而覺得幸運。最愛驚濤裂岸的碧海,以推敲韓非理論度過人生困阨為樂;重然諾,欣賞扎實的人與優美的文字。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恐懼的原型︰分裂、憂鬱、強迫、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-目錄導覽說明





      • 作者序 恐懼為本質與生命之矛盾

        第一章 害怕把自己交出去--分裂人格

        害怕交出自己,害怕展現自己的弱點會被別人當作是瘋子,他就永遠不敢說,恐懼逐漸累積,終至他難以承受的地步。接著,恐懼潰堤,一發不可收拾。他喪失理性......他把恐懼轉換成外在世界的某樣東西,如此他可以比較容易迴避、抗拒或消滅;但藏在內心的恐懼卻讓他舉手投降。

        分裂人格的感情世界

        分裂人格的侵略性

        環境因素

        分裂人格的故事

        補充說明

        第二章 害怕做自己--憂鬱人格

        有什麼辦法可以不受分離與失去的恐懼所困?唯一的對策是發展獨立自主的能力,不再分分秒秒依賴另一個人而活。但憂鬱的人很難做到這一點,因為這代表他必須鬆開與另一個人的緊密連結,這會立刻引發他對失去的恐懼。解決之道是尋找其他的安全感來源,但這只會讓問題變得更糟。

        憂鬱人格的感情世界

        憂鬱人格的侵略性

        環境因素

        憂鬱人格的故事

        補充說明

        第三章 害怕改變--強迫人格

        對安全感的需求排山倒海般強烈,是強迫人格者的根本問題。他們小心謹慎、想很多、著重目標與長遠的計畫。從恐懼的角度來看,我們可以說他們害怕風險、改變與消逝。他們就像要學會游泳才肯下水的人,也就是什麼事都要先演練過。

        強迫人格的感情世界

        強迫人格的侵略性

        環境因素

        強迫人格的故事

        補充說明

        第四章 害怕既定的規律--歇斯底里人格

        一個不打算接受規律與規範,也不願遵守人與人之間的遊戲規則的人,會是什麼樣子呢?他像是生活在橡皮世界裡,這個世界表面看來隨興、有彈性,但朝令夕改,反正他也沒有要嚴格遵守的,總是找得到脫身的法子。因果關係只存在於自然界,他還沒準備好要接受,或者也許它此時此地剛好起不了作用。

        歇斯底里人格的感情世界

        歇斯底里人格的侵略性

        環境因素

        歇斯底里人格的故事

        補充說明

        結語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推薦序

      認識恐懼原型:不會消失,只會變形 /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林耀盛

      美國精神醫學會歷經多年改版,於二○一三年出版的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》(簡稱DSM-5),原先倡議將原來的人格疾患分類系統,改為以人格特質論為主的向度取向,進而將人格影響的功能程度,以「自我」與「人際」兩個面向為軸加以評量,自我又分成「自我認同」與「自我導向」的程度;人際則分為「同理心」和「親密感」的關連。之後,雖然仍在研議階段,人格疾患的診斷新系統並未如其他心智疾患類別同步正式推出,但已顯示人格成因的複雜度和理論統合的困難。不過這樣的自我與人際雙軸度的提議,也說明當個體的自我認同是缺乏自尊、一味逃避,無法建構生活發展的穩定目標;在人際上也感受到疏離、變化不定,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係,同時無法理解、寬容他人與自己的關係。如此所塑造出的人格特質,可能促使恐懼情結容易如影隨形,不僅害怕與人接觸,也擔憂自我犯錯。

      DSM-5人格疾患改版的理念,指出人格的界定成因複雜,難有明確一致的定義,但與對於自我特性認定、與周遭他者關係、人格的動能是力求穩定永恆或勇於探索改變等相關因素有關。如此,與曾是心理學家及心理分析專家、慕尼黑心理研究暨治療研究所(現為心理分析與治療學院)創始人之一的弗里茲.李曼(Fritz Riemann)著作的《恐懼的原型》一書,有所呼應。他由天體運行的概念獲得啟發,提出以「自轉」、「公轉」、「向心力」、「離心力」的四大挑戰進行恐懼原型人格的論述。對照本書與DSM-5本來預計推出的人格疾患的思考策略,某個層面來看,也在若干程度符應李曼如此的構想。當然,兩者背後的動機與思維有不同的脈絡,但也顯示人格類型學的反覆探索,是人們辨識個人特性的古老學問與新興論述的複合體。

      從演化來看,恐懼是古老的情緒。儘管科技日新月異,恐懼仍如影隨形。以生物觀點而言,恐懼感是人類的理性設計,是存活的提醒機制,適當的恐懼感可以保全人類,可以說是一種演化論的後果。從社會學習而言,恐懼也可能是模仿觀察而來,就如同制約反應而言,都是一種行為連結。當然,恐懼也可能是不當的認知解釋後果,過度的災難化預期,容易引起恐懼孵化反應,無形中益加放大擔憂和恐怖。

      本書雖然是探討恐懼原型的人格類型,但人格成因複雜,與社會認知和文化因素有關,與心理動力亦有關連。從當代閱讀脈絡來看,如果說原始社會恐懼的根源是來自對超自然神祕力量的無知,當代社會恐懼的因由,相當程度是來自對安全秩序過度信任的信仰系統動搖,卻又尚未重構替代性體系的緣故。然而,信任不只是個認知議題,是對世界系統的穩定信念,更是一種情緒安定的特徵。回到社會處境來看,信任機制的斷裂,使得恐懼占據了文化想像,如今的不安全感引發的強烈的危險意識,不再僅是個體的問題,更是社會和個人之間的關係也產生變化。例如,家庭可能不再是安全庇護的養育所,而可能也是家暴虐待的地雷區。政府的維安策略,可能也會引發恐怖攻擊。當承認社會無法解決過去遺留下來的難題,加劇了不確定的文化。對未來的懷疑憂慮態度,影響自我認同、人際關係和社會信任。當「恐懼」一詞進入日常生活用語,它向人類發出警語:現在是付出代價的時候了,恐懼文化的一個不幸後果,是任何問題都可能轉變為生死存亡的問題。

      於是,本書此刻的重新出版,是回到個人性格探索的精神分析旅程的開始,進入重新理解恐懼原型的時刻。如同弗洛伊德(Sigmund Freud)提到:不被理解的事物將再度出現,就像一個尚未找到位置的鬼魂。直到解開神祕知識,破除鬼魂之後才會安息。作者以恐懼原型道出四種類型,「認為把自己交出去就是失我與依賴,因而恐懼」;「認為做自己太不安全孤立,因而恐懼」;「害怕變化,視之為消逝與不可靠」;「害怕既定的事實,視之為終結與束縛」,進而引伸出「分裂人格」(害怕失去自我,避免與人來往)、「憂鬱人格」(害怕分離與寂寞,落得百般依賴)、「強迫人格」(害怕改變與消逝,死守著熟悉的事物)和「歇斯底里人格」(專斷自為,以逃離既定事實與前後一致的態度)。同時,李曼認為所有其他的恐懼都是由這四種原型衍生出來,也與和人類存在息息相關,同時與互補也互為矛盾的動力有關。

      但進一步從本書的閱讀,可以理解作者的用意,不在於提出人格分類學的典型性心理病理人格診斷,而是在於直面我們內在的恐懼暗影,瞭解自身的性情。讀者閱讀時,無須對號入座,輕易地陷入自我診斷的陷阱;或是武斷地以此人格分類對於他人行為解釋。我們由本書中的論述,正好反映出人格類型的變異度、多樣性和異質性的面貌。從心理原型的概念來看,恐懼原型可能啟動靈性轉化,個人和陰影相遇的路程,這是一趟啟航、鍛鍊、再運轉於不同航道、觸碰各式各樣的暗流,而後回返到療癒的路程。他在書中援引不少真實的個案,作者提到恐懼都有一個前身,與我們的成長經歷有關。成年人害怕什麼,恐懼來襲時的規模與強度,無非都是涉及童年時期的經驗。如此,也就可以瞭解雖然作者將廣義環境視為定數,但仍指出這是生命的一部分,我們通常可以不斷地從這四種恐懼原型中,找到人生各種處境的解答。

      如同人格的穩定度或變異度會隨時代因素而有所影響,同樣地,恐懼原型或文化樣貌,或許隨著時代不斷變形而有不同的面容。李曼雖然在本書脈絡中提到,不會刻意區分恐懼、害怕、畏懼、憂懼等意思的區別。但從德文的書名,作者採用Angst,就帶有存在焦慮的存有論意涵。因此,面對恐懼,理解恐懼,也深刻地揭示了人類基本的本體論境況,以及人類存有的意義。如此,就帶出如同存在人文心理學家馬思洛(Abraham Maslow)曾指出的人類內在有兩股力量始終交戰。一股力量是著眼於安全,將我們拉回防衛狀態,避免採取冒險行為;另一股力量是考量到成長,將我們推向獨立與自由。當人們經驗到恐懼,也就歷經承受這兩股力量的拉扯。但終究,如何在自身認同、人際關係、世界趨勢和未來展望當中,相互糅合又不失去自身的獨特性;如何不被既定格局或意識形態綑綁,處理多重衝突,進而智慧選擇下一步,這是個難題。

      如此難題的回應,卻也是可以透過本書的案例與論述,重整、認識自己的人格養成,也同步理解、同理他人,予以回應。如今,我們面對當代新興的「恐懼政治學」處境,當恐懼文化使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形陌生,助長社會瀰漫懷疑氛圍,以及在各式各樣新興的恐懼事件的威脅與挑戰下,恐懼幽靈似乎徘徊不去。閱讀本書的人格類型,如同走入不同恐懼原型人格案例的感情世界、攻擊性、環境因素構成和生活故事所交織的複合情節;這樣的反思閱讀,也是從個體案例式認識投向群體性生活世界理解的基礎。啟動閱讀,也就是認識自己、理解他人的重要開端。本書在臺灣社會的重新出版,是面對公共信任衰落與恐懼新興類型的深刻回應。恐懼,不會消失,只會變形。

      只有深度分析,我們才能面清楚面對不同人格的恐懼原型,進而因應這些差異人格原型的排列組合後的新狀態、交互關係所生成的人格複雜動力學,及其恐懼衍生的反覆多重變形。

      就從閱讀這本書,開始。











      gomaji折價券





      序言



      恐懼為本質與生命之矛盾




      恐懼屬於生命的一部分,你我都在劫難逃,它以不同的面貌伴隨著我們,從誕生直至死亡。太初之始,人類就不斷嘗試藉由各種巫術、宗教與科學,思索克服、減緩、戰勝或是約束恐懼的對策。民智未開的時代,有人尋求神靈的庇護,有人委身愛人求取寄託,科學家研究大自然的規律,宗教家及修行者禁慾苦行,思想家從哲學思維中探尋,但都沒能成功地驅除恐懼。因為前人的努力,我們比較能夠容忍恐懼,有為者甚且把它轉化為一種促進成長的沃土。



      無憂無懼痛快度過一生顯然是大家都曾做過的美夢,但人生在世就無法不憂不懼,我們的依賴心、終將一死的認知,都反映在其中;我們只能試著培養抗衡的力量:勇氣、信任、知識、權力、希望、謙卑、信仰以及愛。這些可以幫助我們接納恐懼,分析及研究恐懼,以百折不撓的精神與恐懼奮戰。人不可能完全擺脫恐懼,所以那些允諾釋放我們心中恐懼的各種方法,與人類的存在背道而馳,只會讓我們期盼落空。對於那些玄奧的諾言我們要存細觀察,不要輕信。



      既然恐懼是我們生命中的不速之客,時時刻刻盤踞我們的心頭,每當內心或外在環境起了一點兒波瀾,它就迅即滲透到我們的意識中。通常我們想趕它出去、避開它時,多少也有一些對付的技巧或方法:壓抑它,削弱它,掩飾它,或者否認它的存在。然而,恐懼始終潛伏著,如同死神從來沒有因為我們不去想就自動隱退一樣。



      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各有特色,每個國家的開發程度有高低之分,每個人也都不一樣,但恐懼不受這些影響,在我們操作了某些方法,採取了某些措施抵抗它之後,那些造成我們心中憂懼的事物,有沒有因此改變呢?有的,譬如打雷閃電已不再使我們顫慄害怕,日蝕與月蝕成為大家觀賞的自然現象,我們不再以為日月星辰將永遠消失,世界末日即將來臨。今日,我們害怕的東西與古人不一樣,我們害怕病毒,害怕新型絕症將致我們於死地,害怕發生車禍,害怕年華老去和寂寞。









      編/譯者:楊夢茹
      語言:中文繁體
      規格:平裝
      分級:普級
      開數:21*14.8
      頁數:304

      出版地:台灣













      商品訊息簡述:








      • 作者:弗里茲.李曼

        追蹤







      • 譯者:楊夢茹








      • 出版社:商周出版

        出版社追蹤

        功能說明





      • 出版日:2017/4/1








      • ISBN:9789864772018




      • 語言:中文繁體




      • 適讀年齡:全齡適讀








      恐懼的原型︰分裂、憂鬱、強迫、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





    arrow
    arrow

    josephj3x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 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

    發表留言